华西校区的钟楼高30米,是1926年竣工的,由美国纽约亚克门?柯里斯外科医生所捐建。它不但是华西坝建筑群中的一座标志性建筑,也是成都市的地标。钟楼的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歇山顶,而且设计师还别出心裁地在歇山顶上又建造了一个尺度较小的四角攒尖顶的方形塔,看上去瘦长的塔身和屋顶还是显示出西方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尽管看上去上下两部分不融洽,但给人的感觉还是很有特色的。
1953年在钟楼维修过程中,中国建筑设计师古平南对其塔顶做了很大的改动,把原来的歇山顶改为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中最为复杂的十字脊歇山顶,同时采用平座的手法,四面修建了观景台,这样一来钟楼更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看上去也不别扭,上下两部分融为一体,形成一个更协调的整体建筑物,但却失去了原来西方哥特式建筑的特色。
华西坝的钟楼曾经是机械式钟楼。钟楼里半人高的大钟是由美国梅尼利制钟公司于1924年专门为华西坝钟楼铸造的。大钟的心脏由两部分机械组成,一部分是走时钟,用钟楼外面的四个钟面来显示时间;另一部分是鸣钟,用大锤敲击楼里的大钟来报时。走钟和打钟在时间上虽然同步,但各自的发条不同。走钟的发条五天上一次,打钟的发条三天上一次。该机械部分由美国塞思·托马斯制钟公司制造,从钟上的铭牌上可以看到这是该公司出品的第2410台大型机械钟,于1924年9月15日制成。
大钟约有半人高,重达380多千克,它不像一般钟那样悬挂着,而是固定安装在地面上,由一柄大铁锤敲击钟的边沿而发声,大锤敲击的时间通过下面钟的机械装置来控制。
早年间,钟楼地处城南边,四周除了华西大学的几栋建筑外就是农田和农舍,学生朗朗的读书声、田野里的家禽叫声伴随着钟声,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每当钟楼的钟声敲响时,这浑厚的钟声传得很远,城里的市民也听这钟声知时辰。因而不少市民不称这钟声是华西坝钟声,而称其为城南钟声。
民国年间,上海《申报》在刊登的《华西坝学界天堂》一文中介绍华西坝十景之钟楼是这样描写的“坝上的那座钟楼,它是全坝的计时之神,如巨人似的耸立在坝上,它年年月月,日日夜夜,忠勤地报告坝上人们的时辰。”
当年有人写华西坝:“走出了成都的新南门,无数的茶馆,立刻呈现在你的眼前,人声、琴声、歌唱声混在一起,使一个初来成都的人,顿时感觉到他们的悠闲和懈怠。由此向右转一个湾,便可以看见一座高耸云霄的钟塔,在傲然的矗立着,它睥睨着华西坝及其附近的人们,它是无上的权威者,控制着整个华西坝的时间和空间,再前进数十步,便到了现在成都的文化区了。”
还有“起舞闻钟不用鸡”的词句来描写钟楼的。城南的钟声可谓深入人心,1946年华西协合大学招生考试的国文题就是以“华西坝的钟声”为题写一篇作文。
开考的第一天照例是考国文,作文两道题目任选:一是“华西坝的钟声”(白话文);二是“学习国文之回顾”(文言文), 大多数考生都选的是“华西坝的钟声”,因为华西坝的钟楼和钟声对他们来说是很熟悉的。就在考试的前几天当地报纸还写道:“华西大学在四川私立的大学比较上还是一个好的学校,它有天然优美的环境,使人艳美的钟鼎式的洋楼,设备完善的实验室,有好多青年的灵魂已经绕在它的四周。”
当年考生们笔下是如何描写他们心目中的钟楼呢,我们现在很难想到。不过好在当年,有一位名落孙山的女生,第二年参加补习时专门请她的老师——一位前几年从华大毕业的高材生,也以“华西坝的钟声”为题,替她写范文供她参考。这位老师欣然命笔,写了近3000字的文章,他的文采博得姑娘欢喜雀跳。
很多年以后,这位老师都还记得他写的一些句子:
“华西坝的钟声,不同于深山古庙的,使人静心寡欲,超越人寰的钟声。它唤起人内心求知的渴望。”
“钟声响了,华西坝从梦里醒来.揉着惺松的眼,望着一片灰蒙蒙的天,半月池的游鱼被荷花落瓣惊散。”
“它报导着作息的时间,男女同学坐在窗明桌净的教室听教师苦口婆心地讲课:知识是那么新鲜,道理是那么玄远。”
“钟声响了,迎来西国朋友轩昂的气势,骄傲的步伐。环境优美的华西坝仿佛是他们开创的天堂,使他们乐不可支,忘记了脚下踏的是中国的土地。喧宾夺主有失礼貌仪态。”
“钟声响了,夜幕低垂,有的教室变作临时舞场,灯火辉煌,高跟鞋、口红、篷篷咔咔,起舞翩翩,夜间草地,留下多少爱的痕迹。”
“钟声响了,那个歪戴兰帽的长子,提着手杖,牵着洋狗,休闲漫步,装得比洋人还洋人,可他毕竟是中国人。”
钟楼的报时与鸣钟一直都能正常运转,只是到了上世纪末,钟走得不够准确,每周需要校正一次。2006年在对钟楼维修时,停止机械钟的运行,用电子钟替代机械钟,钟声也使用录制的钟声播放。学校精心保存原来的机械和鸣钟于钟楼之内。
2013年5月,钟楼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