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国之大者”勇担时代使命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来源: 2023年02月21日 作者:甘霖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四川大学第八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本次大会是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学校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胸怀“国之大者”,勇担时代使命,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一、五年砥砺奋进取得重大发展成就

第八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学校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推动学校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新的伟大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十三五”顺利收官、“十四五”良好开局,圆满完成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主要任务,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这五年,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坚决落实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各项部署,切实加强学校党的政治建设,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完善院(系)党委会会议、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持续开展“两优一先”评选表彰,获评全国高校党建标杆院系、样板支部等创建单位12个,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发挥。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广大党员冲锋在前、奉献在先,让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顺利完成中层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换届调整,全覆盖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健全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领导班子整体功能不断增强,干部队伍能力素质整体提升。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阵地管理,加强风险管控,确保了校园政治安全。制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实施办法,严格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强化正风肃纪,不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建设,做深做实中央巡视整改,实现校内巡视全覆盖,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显著成效,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坚强保障。

这五年,人才培养成绩斐然。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持续举办“学习革命先辈崇高精神,争做又红又专时代新人”系列活动,深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实施“中国共产党在川大”文化工程,打造以江姐纪念馆、舞台剧、荣誉班等为重点的红色教育品牌。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加强新时代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成效明显。坚持办一流的本科教育、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深化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出台“1+13”本科教育、“1+10”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方案,人才培养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教育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川大召开,“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一流本科教育川大实践”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9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全国大学生“互联网+”“挑战杯”竞赛中荣获金奖29项,涌现出“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国最美大学生”等一大批优秀学生。五年来,4.4万余名本科生、3.5万余名硕博士研究生先后毕业,奔赴祖国各地,投身民族复兴大业。

这五年,师资队伍建设卓有成效。加强新时代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制定师德师风行为规范,完善师德师风考评体系,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大力选树先进教师典型,形成了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浓厚氛围,涌现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出台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政策举措“十五条”,制定实施“双百人才工程”等系列人才计划,举办“全球青年学者论坛”,健全人才评价机制,不断激发人才活力,优秀人才育引取得显著进展。新增两院院士3人、文科杰出教授2人,新增“四青”及以上高端人才400余人、总数超过600人,形成了一支品德高尚、学术卓越、教学优秀的师资队伍。

这五年,学科建设与科研水平大幅提升。确立“文优、理进、工改、医强”学科发展路径,着力建设高峰学科,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打造14个重点建设学科(群),6个学科入选国家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学科国内外影响力显著提升。坚持“四个面向”,构建“方向—人才—平台—项目—成果”科技创新链,启动实施“创新2035”五大先导计划。在不对称催化反应、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小分子靶向药物等领域产生了一批“从0到1”重要原创性成果,新增国家级科研基地8个,牵头获国家科技奖10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奖29项,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牵头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华续道藏》编纂,积极参与三星堆遗址的发掘研究,建设“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振兴冷门绝学,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丰硕。

这五年,服务国家能力显著增强。积极融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牵头建设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天府锦城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等重大平台;与成都市高新区、东部新区共建未来科技城、未来医学城;与眉山市深化合作,规划建设眉山校区;构建了“三个一”校地合作模式,与四川省8个市(州)设立战略合作专项资金超6亿元,带动地方投资超150亿元。发挥华西医学优势,建成全球首支最高级别非军方国际应急医疗队,参与“8·8”九寨沟地震、“6·1”芦山地震、“9·5”泸定地震等重大医疗救援;选派153批次、1400余人次医务人员驰援省内外、国内外疫情严重地区抗击疫情,积极开展新冠病毒检测和疫苗研发,出色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各项任务。全面实施新时代学校援藏工作“六大行动”,定点帮扶的岳池县和国家级深度贫困县甘洛县成功脱贫摘帽。扎实推进中俄“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建设,举办中印高级别二轨对话、全球绿色发展高峰论坛等高水平国际会议150余场,实施“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

这五年,治理体系和办学条件持续优化。深入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修订《四川大学章程》,推进学校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调整优化部分机关及业务单位机构设置,精简议事协调机构。加强工会、共青团等群团工作,全力支持党外人士积极发挥作用,民主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完成校园规划修编工作,积极拓展办学空间,校舍用房新增30余万平方米、启动建设70余万平方米,升级改造智慧教室500余间,新增实验仪器设备近15万台(套),集中改造老旧学生宿舍32栋7100间,国有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网络、文献资源、档案管理、后勤服务等公共平台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办学条件持续改善。教育基金会筹集资金超5亿元,办学资源不断拓展。抓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和应急处置,确保了校园平稳、师生平安。坚持为师生办实事,在强化医疗健康保障、帮扶困难师生员工、关心关爱离退休老同志、改造美化校园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解决了一大批“急难愁盼”问题,师生员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学校荣获“全国文明校园”。

事非经过不知难。五年来,我们经受大战大考,付出艰辛努力,推进一系列大事要事,应对一系列急事难事,办成一系列实事好事,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有效落实,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巩固发展,干部师生精神面貌昂扬奋进,学校发展态势向上向好,首轮“双一流”建设总体成效“显著”、位居第一档,在建党百年之际学校党委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最根本的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党中央、国务院及中组部、教育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学校历届党委和老领导、老同志的接续奋斗,离不开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师生员工的团结拼搏,离不开海内外校友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学校第八届党委,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五年砥砺奋进,我们深切体会到,要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推动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必须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必须坚持服务国家发展,为民族复兴、区域开发、地方建设、人民幸福贡献力量,在践行教育报国的使命担当中实现自身发展;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不断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以创新激发办学活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起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以自我革命精神全面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引领和保障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这些经验启示弥足珍贵,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并与时俱进丰富发展。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学校总体发展仍未实现从大到强的根本性转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有待健全,高层次创新人才供给能力还有不足,战略科学家相对匮乏,高峰学科数量偏少,科研优势特色不够突出,服务国家需求、融入区域发展能力有待增强,资源配置尚需优化,教育评价体系有待完善,治理能力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要求还不完全匹配,基层党建工作存在薄弱环节,全面从严治党任重道远,等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认真加以解决,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二、坚决扛起新时代新征程光荣使命

今后五年,是我国全面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五年,也是川大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五年。纵观天下大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孕育,围绕科技制高点的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空前激烈,全球创新版图正在重构。新时代的中国正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必将推动高等教育形态和格局发生深刻变革。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我们要胸怀“国之大者”,勇担时代使命,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着力提升创新力承压力应变力,更加自觉立足四川、扎根西部、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奋力走出一条西部高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特色发展之路。

同志们,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必将为我们在新征程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一步指明前进方向,提供强大思想政治保证和磅礴奋进力量。今后五年,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牢记“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对川大提出的时代要求,更加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全面推动学校党的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川大力量!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坚持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不动摇,到2027年,学校综合实力稳居国内高校第一方阵,核心竞争力保持全国高校前列,一批学科率先迈入世界一流,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明显提升,为2035年全面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人才培养质量达到新高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健全,“五育并举”“三全育人”呈现新格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更加牢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持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核心指标居于全国高校前列。

——师资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队伍结构更加优化,分类评价体系与激励保障机制更加完善,高端人才队伍总数达到1000人以上、占专任教师队伍比例超过20%,服务国家需求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形成规模,支撑国家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更加有力。

——学术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学科结构持续优化,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更加均衡协调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更广泛更深入,5~8个学科进入国际前列,新增一批大科学装置和国家级科研平台,产生若干原创性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文化传承创新取得重要成果。

——融入区域发展作出新贡献。深度服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在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人民生命健康、现代产业体系构建、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以及边疆治理、周边外交等方面成效更显著、特色更鲜明、贡献更突出。

——大学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学校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治理能力明显增强,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和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深入推进,公共服务保障更加有力,多校区管理运行机制更加健全,校舍面积新增100万平方米,智慧校园、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党的建设开创新局面。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贯彻走深走实,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明显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更加充分,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风清气正校园政治生态持续巩固发展。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要坚定不移沿着党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行,继往开来,接续奋斗,不断开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续写川大新的时代荣光!

三、高质量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

“双一流”建设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高质量发展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鲜明主题。必须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高质量推进“双一流”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一)潜心立德树人,着力培养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落实“五育并举”“三全育人”要求,完善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卓越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以德为先,突出思想引领,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持续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打造具有川大特色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聚焦“厚通识、宽视野、多交叉”,打造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教材,夯实学生专业功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加强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增强体质、锤炼意志。改进美育教育,强化美育课程建设、艺术审美体验和艺术活动实践,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创新劳动教育,优化课程设置,打造实践平台,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意识和必要的劳动技能。着眼学生终身发展,健全学生全面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强化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进步。

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和“强基计划”,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在招生遴选、师资选配、科教融合、留学深造、条件保障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吸引最优秀的学生立志投身基础学科。开展基础学科跨学科融合培养、个性化优材培养、多元化联合培养,推进本硕博贯通培养,推动科研与育人紧密结合,强化基础训练和能力锻炼,为实现“从0到1”突破的原始创新储备人才。加大卓越工程师培养力度,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模式改革,健全产教融合长效机制,推进与行业龙头企业产教深度合作,注重科学基础、工程实践、系统思维和人文精神的交叉融合,切实增强学生关键实践能力,探索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模式。

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始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加强课程、科研、文化、管理等十大育人体系建设,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着力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以专业化、职业化为导向的职工队伍,提升全员协同育人能力,推动全体教职员工把工作重心和目标落在育人实效上。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构建从入学、培养到择业就业的全周期育人链条,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坚持把育人工作覆盖到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强化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完善学生管理服务体系,形成“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生动局面。

(二)坚持育引并举,着力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培养一流学生、建设一流大学,关键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要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精心育才、大力引才、科学用才、真情留才,打造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相适应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坚持育人为本、以身作则、追求卓越、乐于奉献,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选树优秀典型,强化榜样引领,大力宣传教书育人首要职责,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潜心学术、倾心育人的浓厚氛围。坚持师德师风第一评价标准,健全考核、监督与教育制度,筑牢师德师风底线。

优化结构激发内在活力。推动教学科研、医疗卫生、管理服务等不同类型师资队伍的协调发展,持续优化结构,积极搭建舞台,激发潜能活力,营造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积极对接国家重大人才项目和专项人才计划,有组织有计划地培育一批战略科学家、学科领军人才和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完善平台及团队建设机制,加大对骨干教师的支持力度,在开展重大攻关、承担重大项目中锻造师资队伍中坚力量。制定实施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加强青年教师培育工作,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打造具有学术潜力和创新活力的后备队伍。

加强有针对性的人才引进。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卡脖子”难题和“高精尖缺”领域,根据国内外人才发展趋势与竞争态势,结合学校学科布局,有针对性地引进国际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和创新团队,发挥好“关键增量”的作用。调整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实施“一院一策”“一事一议”“以才引才”等举措,对关键领域的重要人才予以特殊政策支持。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人才政策,用好校地、校企等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引进路径和方式,畅通海外引才渠道,面向全球聚才引智。

深化人事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强化校内各二级单位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全面激发二级单位人事工作活力。加强人事分类管理,优化岗位设置和职责要求,改进聘用和考核方式,完善薪酬福利体系,健全激励机制,全面提升各类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健全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分类建立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人才评价标准,努力让每位教职工都能成就精彩事业。完善尊重人才的服务保障机制,增强硬件、空间、生活等服务保障,提升管理服务精细化水平,帮助人才成长发展。

(三)突出优势特色,着力构建一流学科体系。学科建设水平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要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重大需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基础、重交叉、扬优势,努力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形成一流学科体系。

大力优化学科布局。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瞄准未知、前沿、急需领域,整合传统学科资源,推动现有学科体系调整升级,加快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等学科建设,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加强数理化生等基础理论研究,夯实基础学科建设,稳定支持一批立足前沿、自由探索的基础学科。加强应用学科与行业产业、区域发展的对接联动,不断更新学科知识,丰富学科内涵,提高应用能力。聚焦生命科学、碳中和、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布局一批国家急需、关系国计民生、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战略性新兴学科。

打造更多高峰学科。实施高峰学科建设专项计划,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基于学科优势特色,科学遴选、分类推进、精准施策,推动人才、资金、项目等要素向优势学科聚集。发挥好人才“关键增量”作用,引进新的优势学科团队,打造一批世界一流、国内领先学科。加大学校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的建设力度,全面加快14个重点学科(群)和一批超前部署学科建设,促进薄弱学科提升,以高峰学科带动学科整体水平大幅跃升。

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瞄准重大科学问题和社会需求,建设综合性交叉平台,健全交叉融合机制,优化资源供给和政策支持,促进文理工医实质性交叉融合,培育新兴交叉学科。深入实施“信息+”“医学+”交叉行动计划,建设好工业互联网研究中心和智能交叉技术研究中心,助推新工科升级改造;在高原医学、深地医学、应急医学及脑科学、疾病分子网络等领域,探索新的医工融合交叉学科增长点。推进文科内部多学科整合,推动文科与理工医科交叉融合,全力建设多学科交叉的考古科学中心,深化中华文明探源等重大问题研究。

(四)强化组织协同,着力提升学术创新水平。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要坚持“四个面向”,凝练方向、整合资源、完善机制,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勇于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加强有组织的科研。聚焦国际科技前沿,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以“创新2035”五大先导计划为牵引,瞄准大目标、建设大平台、组建大团队,着力实现集成创新突破,全力支撑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基地和平台,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质量推进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极端条件下先进材料与器件综合研究装置、资源碳中和集成攻关大平台等建设,建强国家级高端智库、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发挥创新引领作用。组织大团队积极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人文社科重大研究项目,“揭榜挂帅”国家部委重大科技项目,催生重大标志性成果持续产出。

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加强与高水平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等的协同创新,建立协同组织、系统集成的高端研发平台,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助推提升行业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深化赋权改革,完善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强化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助力国家和地方创新驱动发展。

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着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加强中华文化基本问题研究,振兴冷门绝学,建强中华文化研究院。精心组织《中华续道藏》编纂、《甲骨文字典》新编、《汉语大字典》修订等重大文化工程,促进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着眼传承创新和国际传播,有效实施“文明互鉴与全球治理研究计划”,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设,系统开展传世经典阐释,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和普适价值,创新传承传播方式,提升传承传播效能。

(五)深度融入区域发展,着力增强社会服务新动能。建设一流大学必须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要充分发挥学校特色优势,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彰显川大的责任担当和贡献价值。

融入国家战略服务西部发展。聚焦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发挥川大人才、学科、科研、文化、医疗等优势力量,主动担当作为,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坚持从西部需求出发,积极培养输送高素质创新人才,着力在能源材料、大型工业软件、高原生态、绿色低碳、生物医药、川藏铁路建设等方面产生创新成果,在现代产业体系、民族宗教、边疆治理、综合减灾等领域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好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援藏援疆及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深度参与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积极推进国家和地方共建国家级创新平台,助力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深化校地合作实现协同发展。全面深化与四川省的战略合作,围绕“5+1”现代产业布局,构建教育、科技、文化等全方位合作体系,精准对接发展需求,助力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加快推进面向新经济的技术交叉与转化中心等建设,高质量建设运行人文·自然博物馆群、前沿医学中心等市校协同创新高能级平台,全面参与天府中央法务区建设,助力成都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继续加强与眉山、宜宾等市(州)的合作,释放校地合作效应,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打造一流华西品牌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优化医学发展模式与机制,强化资源整合,统筹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创建,打造世界一流的华西医学中心,加快推进华西医学整体迈向世界一流。加快建设高水平的医学在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基地,推进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加强国家急需紧缺医学人才培养培训。构建卓越华西医疗服务体系,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提升疑难危重救治能力,持续打造辐射全国的医联体,为人民群众提供一流华西医疗服务。加快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支撑引领医学产业发展。办好川大华西厦门医院(研究院)、川大华西乐城医院(研究院)等,拓展华西医学品牌出海通道。

(六)深化国际和港澳台交流合作,着力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要坚持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积极应对国际变局,发挥学科优势与区位优势,谋划好对外合作交流蓝图,实现川大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明显提升。

建设一流国际课程和专业。围绕优势特色学科,加快打造国际传播、国别与区域研究、纳米材料、解剖学等一系列外文课程,融入全球在线教育体系。加大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力度,探索建立国际通行的访问学者制度,吸引更多国际一流学者来校访学讲学,开设优质国际课程。新设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专业,增加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层次,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

升级打造“留学川大”品牌。完善来华留学教育管理体系,创新招生方式,设立优秀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及硕博士专项奖学金,增强优质生源吸引力,扩大硕博士来华留学生规模。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求,开发国际中文教育、应用统计、土木工程、口腔医学等具有川大特色的留学生课程体系,编写一批优质教材,建设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打造高层次国际学生汇聚地。加强留学生对中国国情的了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留学生课堂教育和实践活动,引导留学生成为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使者。

构建国际学术和创新共同体。加强与世界顶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建设中英高校医学联盟、“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等国际学术组织和大学合作联盟,建设若干世界一流的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组织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创办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支持师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前沿科研探索合作,产生具有首创性、引领性的国际合作成果。深化与港澳台地区在合作办学、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交流合作。

(七)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要深入推进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促进管理更高效、运行更顺畅、服务更优质、环境更优美,切实把治理效能转化为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新动能。

深入推进学术评价机制改革。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研究类型,制定不同评价标准,完善科技激励机制,引导广大教师做真科研、真学问、真贡献。基础研究主要评价研究的原创性和学术贡献,探索长周期评价和国际同行评价;应用研究重点考察在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尤其是“卡脖子”问题,或解决工业生产和生命健康领域中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问题的实际贡献。探索建立冷门绝学、国防科技等特殊领域科研成果专门评价办法,探索交叉学科评价机制以及团队考核评价“特区”政策,激发各类研究主体创新创造活力。

持续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以《四川大学章程》为统领的制度体系,全面提升治理能力。发挥好学校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事关师生员工切身利益事项等方面的统筹作用,加强宏观指导、组织协调、监督保障、跟踪问效。完善公共资源共享机制,构建以绩效为导向,公平透明、科学高效的资源配置与使用管理模式,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率。进一步推动管理体制创新,保障学院在岗位管理、职务评聘、绩效考核、经费使用等方面的自主权力,切实提升学院办学的自主效能。

进一步健全学校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完善多校区运行机制,加快推进眉山校区建设,加强管理服务信息化数字化建设,高质量建设智慧图书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健全与一流大学建设相适应的现代化服务保障体系。健全多元投入机制,积极拓展社会资源。进一步加强校友工作,广泛联络服务校友,凝聚校友情感和力量,促进校友与学校共同发展。加大科研用房、学生宿舍和食堂建设改造力度,实现创新团队有与一流大学相适应的科研平台、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有相对独立的办公空间,学生学习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健全师生员工“急难愁盼”问题及时反馈和有效解决机制,持续美化校园环境,切实提升校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建成江安校区幼儿园和附属小学,加强师生员工大病救助和困难帮扶,加大对老同志的关心关爱力度,进一步增强师生员工的归宿感,建设富有川大风格的校园文化。

四、坚定不移推进新时代学校党的建设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要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全面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推进高质量党建,为学校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根本保证。

(一)坚持不懈强化理论武装,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定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强化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带动效应,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激励各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川大落地生根。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民主集中制,认真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切实把对党忠诚体现在本职岗位、落实到日常言行。

(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确保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健全党对学校全面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切实把党的全面领导融入学校治理体系和管理运行机制,贯穿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严格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确保党委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网络,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强化课堂、论坛、网络、出版等阵地管理,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全面领导,大力支持民主党派和统战团体履行职责、发挥作用,扎实做好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和无党派人士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作用,把广大师生员工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广泛凝聚发展合力。

(三)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夯实建强基层战斗堡垒。压紧压实党建工作责任,健全学校党委、院(系)级党组织、党支部三级联动机制,推进基层党建提质增效。加强院(系)级党组织建设,强化政治功能、履行政治责任,保证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医疗卫生等各项任务完成,切实在重大问题上把好政治关。持续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优化附属医院党组织和师生党支部设置,严格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创新组织生活形式,深入开展基层党建示范创建工作,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选优配强党务工作者队伍,深入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建强专职组织员队伍,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水平。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严把党员发展质量关,加大在高层次人才和低年级优秀本科生中发展党员力度,从严从实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不断提高党员整体素质,为学校事业发展锻造更加强大的先锋力量。坚持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深度融合,完善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以高质量基层党建引领保障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

(四)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铸造过硬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聚焦“双一流”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优化干部育选管用工作体系,着力打造一支德才兼备、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坚持重实干重实绩的选人用人导向,注重从教学、科研、医疗等一线选拔政治强、业务精、公道正派、敢于担当的干部,充实各级领导班子和重要岗位。注重发现和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加大干部交流和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干部推动“双一流”建设的能力。健全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和保护机制,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提振干部队伍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干事创业精气神。更好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加大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力度,着力开拓顶尖人才、高层次人才育引通道,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激励与竞争机制,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大动能。

(五)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健全完善管党治党责任体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贯通联动、一体落实。坚持预防在先、抓早抓小,精准运用“四种形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监管,突出加强对“关键少数”特别是“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治“象牙塔”里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四风”问题,以优良党风带教风、促学风。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严肃查处违纪违法问题,深化以案促改、以案促建、以案促治。健全财务管理、基建后勤、校办企业、附属医院等重点领域廉洁风险防控机制,持续推动廉洁文化建设。深入推进学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着力深化中央巡视整改,高质量实现校内巡视全覆盖,持续巩固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同志们,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天,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中。全校共产党员要始终牢记“第一身份”,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对党忠诚,严守纪律规矩,锤炼品德修为,涵养高尚情操,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始终同师生员工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一仗接着一仗打,一棒接着一棒干,做到一句誓言、一生作答,在历代川大人创造的辉煌基础上,一步一个脚印把我们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崭新业绩。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学校各级党组织都要关注青年师生、关心青年师生、关爱青年师生,为他们的成长发展创造更好条件,搭建人生出彩的广阔舞台。新时代的川大青年要在党的旗帜下,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民族复兴伟大征程、融入旧邦新命不朽盛业,勇担时代重任,书写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绚丽华章!

同志们,征程万里风正劲,扬帆起航再出发。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勇毅的行动、更加扎实的工作,奋力谱写高质量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崭新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名词解释——

1.“两个确立”: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2.“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3.“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两个维护”: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5.“两优一先”评选表彰:优秀共产党员、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评选表彰。

6.“1+13”本科教育改革创新方案:“1”为四川大学新时代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13”为思政课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建设一流师资队伍、“跨学科—贯通式”拔尖人才培养等13个实施方案。

7.“1+10”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方案:“1”为四川大学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实施意见;“10”为加强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本硕博贯通式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研究生教材建设与管理、研究生招生指标动态管理等10个实施方案。

8.“双百人才工程”:以建设高端人才队伍为目标的校内人才计划,分A、B两类,每年新增100名左右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每年引进和选拔100名左右具有冲击国家级人才工程计划的后备人选,自2018年启动以来,已实施8批次。

9.高端人才:包括院士、杰出教授、讲席教授、各类国家级领军人才、各类国家级青年人才等人才。

10.“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11.“创新2035”五大先导计划:物质结构透明计划、未来医学港湾计划、天地一体与生态演化计划、信息软件与底层算法计划、文明互鉴与全球治理研究计划。

12.“三个一”校地合作模式:以一支校地战略合作专项资金、一支高水平研发及成果转化专职科研队伍、一个创新研发平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为依托开展的校地合作。

13.新时代学校援藏工作“六大行动”:民族团结教育行动、新时代教育援藏行动、新时代科技创新援藏行动、新时代医疗卫生援藏行动、新时代文化传承创新援藏行动、新时代人才援藏行动。

14.“揭榜挂帅”:是指建立以需求为牵引、以能够解决问题为评价标准的新机制,让有能力、有担当的团队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重点任务。

15.“5+1”现代产业布局:“5”是指四川省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包括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1”是指数字经济。

16.“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培育工程。

17.“四种形态”: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违纪处理的大多数;党纪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的成为少数;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成为极少数。

18.“四风”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