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学术院长曹顺庆认为,推进话语体系建设需要“学术川军”在全球打开“嗓子”。
意识到世界文学缺少中国话语后,曹顺庆的学术之路,从古代文论转向了比较文学。用他自己的话说,“从事比较文学的研究,就是为了解决中国话语在世界的‘失语’。”
曹顺庆所言,是指过去对中国文学的研究长期采用西方观点、西方机理,导致中国文学被歪曲、被忽视。见微知著,他直言四川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直面大力推进话语体系建设的重任,需要全省社科界坚持以中国实践、中国问题作为学术话语构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政治话语学理化、学术话语大众化、中国话语国际化。
以曹顺庆的研究为例,他提出的“当代西方文论中的中国元素”“东方古代文艺理论重要范畴、话语体系”等,对于建立对中国文论的文化自信,构建起有中国特色的文论话语体系,让比较文学中国学派进一步摆脱“失语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曹顺庆把中国学术话语在国际上的“失声”总结为“卡嗓子”的问题,为了一点一点打开“嗓子”,他正在和团队持续努力。“目前最大的工程,是重新编写世界文明史,或者叫文明互鉴与文明书写。”曹顺庆透露,他和另外一位同为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的外籍专家,联合全球几十名著名学者,正着手重写世界文明史,“以事实来写,以文明平等来写,以文明互鉴来讲故事”。
“全世界都很惊讶,中国人可以编世界文明史吗?”他抛出问题并给出底气十足的答案:“怎么不能?我们做了,意味着在国际上发出属于中国自己的声音。不光做中文版,还要英文版、法文版、德文版等等。”据他介绍,该项工程已经打出“前战”——主编的国际比较文学年度文集《国际比较文学新视角》(New Perspectives o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Literature)由英国剑桥学者出版社(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不久前正式出版,面向全球发行。
曹顺庆认为,就是要用愈来愈多中国叙事研究成果,向世界彰显出趋势: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叙事方式,有实力向世界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学术川军”在赢取国际学术话语权方面正在发力,据四川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消息,曹顺庆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的文明互鉴与全球治理研究计划已纳入“创新2035”五个先导计划之一。该研究计划将聚焦人类文明多样性、汉语语言文学与世界文明、古文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巴蜀文化与文明传承、全球语境中的儒释道以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国家治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四川特色的社科成果,推动“学术川军”在全球打开“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