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文明书写与文明互鉴”高峰论坛在线上顺利举行。校党委书记甘霖,我校杰出教授曹顺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张江教授、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张福贵、上海交通大学资深教授王宁、《中国社会科学》文学部主任张跣教授、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彭玉平教授、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李建中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胡晓明、我校特聘教授西奥·德汉共10位专家,围绕“中国阐释与文明形态”“中国视角与中国价值”“文明书写与中国智慧”“东方视野与西方声音”等四个主题发表演讲。学校相关单位负责人及专家学者参加论坛。副校长、中华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全球传播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会理事长姚乐野主持论坛开幕式并致欢迎辞。
甘霖以“因阐而变”为题发表主题演讲。他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深刻演进。在诸关键变量中,中国的崛起及其走向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中国的问题,政治经济只是其表,文明文化则是其里。从文明文化的深层、长程坐标观察中国问题,明了方面和要害,尤为必要。他以《大学》为例,认为它本是战国时代的一篇治国政治文献,经过朱熹等人的阐释后,成为一篇帝国时代的道德哲学文献;在今天的语境下,《大学》可以成为一篇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文献。《大学》不仅值得在中国的思想史中进行研究,以挖掘其适合中国的当代价值;也值得在世界思想史中进行研究,以发现其适合世界的当代价值。因此,中国的传统经典是有当代价值的,并且蕴涵着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在数千年历史中,对传统经典的阐释有其规律可循,可谓因阐而变,还会因时代的需要通过新的阐释而实现文本的功能再造。一定要在文明互鉴和文明比较的视野中进行阐释,在对话的基础上去研究,决不能自说自话、自娱自乐。
曹顺庆针对“重写文明史”问题发表演讲,提出了重写文明史的几条路径思考。张江的演讲以“汉语‘阐’的意蕴”为主题,他以《说文解字》为基础,对汉字“阐”的丰富内涵进行了挖掘。张福贵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与文化自信”为主题,深入剖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建构的文化原理和实践逻辑。王宁在演讲中,指出世界文学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语境中有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张跣指出赛义德的理论让我们认识到,在东方主义话语背后体现出来的东西方关系是一种权力关系,一种支配关系,一种不断变化的复杂的霸权关系。彭玉平以“文明的两重书写:文学史与学术史”为主题,通过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回溯,针对国内学者如何将文学研究做得更好,文学研究者应当具备怎样的素养提出了宝贵建议。李建中以“文明书写与兼性智慧”为主题,结合《文心雕龙·原道》《文心雕龙·宗经》等中华文化元典,阐述了“兼”字背后对应的文明史及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兼性智慧。胡晓明的“企慕心境、浪迹远游与幽人贞洁:从钱锺书《管锥编》说起”主题演讲,以钱锺书先生作为文明互鉴和中西文学传统研究的典范,从诗的企慕心境、骚的浪迹远游、史的幽人贞洁等几个生命诗学的要义切入,分析了钱锺书先生对中国文化核心与价值理解的一些不足和局限。西奥·德汉的发言以“重写世界文明史/世界文学史:由编撰《文学:世界史》引发的思考”为题,他通过回顾撰写《文学:世界史》中欧洲文学史章节时的经验,分享了其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自由讨论环节,专家学者与大家就文明书写与文明互鉴进行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