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报告共分两个部分:一是2022年工作简要回顾;二是2023年重点工作部署。
一、2022年工作简要回顾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也是学校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一年。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十四五”,聚焦“双一流”,攻坚克难、奋发有为,各项工作点面结合、亮点纷呈,学校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高质量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又向前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年来,学校在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同时,重点抓了以下三件大事。
一是扎实开展迎接和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系列主题活动,凝聚奋进新征程强大力量。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第一时间召开学校党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印发通知作出全面部署。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讲280余场,中央宣讲团成员、省委书记王晓晖同志来校宣讲。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优势成立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举办系列研讨会、设立专项课题,切实加强研究阐释。着力推动二十大精神“三进”全覆盖,切实引导师生将“两个确立”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二十大召开前夕,我校多项实物和图片入选在北京举办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是成功召开学校第九次党代会,擘画未来五年发展新蓝图。大会以“胸怀国之大者,勇担时代使命,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为主题,全面总结过去五年发展成就,科学分析形势任务,明确今后五年奋斗目标,系统谋划未来五年学校党的建设和“双一流”建设发展蓝图,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学校党委和纪委领导班子,引领新时代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全面加快推进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形成学校高质量发展良好势头。成功召开了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推进大会,部署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各项任务,启动建设了14个一流学科和19个超前部署学科,与各学科群首席科学家签订了学科建设目标责任书,全面启动了学校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同时,成立了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智能交叉研究院,加大力度推动学科交叉和新工科建设。通过第一轮“双一流”建设,学校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社会声誉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我们在着力抓好三件大事的同时,在八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落实。在继续推进落实学校通识教育体系的同时,全面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力度与中国商飞、核动力院、东方电气集团等大院名企开展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获批国家首批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试点高校。狠抓学生生源质量、深造率和高水平学科竞赛,努力营造以学为主的良好学风。五年来,学校在川理科提档线位次从8800位提高到5700位,本科生深造率从43.4%增长至55.7%。同时,高质量完成了“挑战杯”国赛的承办工作并取得优异成绩,在全国“互联网+”大赛中获得金奖8项,金奖数列全国第3。
二是人才核心战略持续强化。加大力度推进学校“双百人才计划”,着力内培外引和用好文理工医各类人才,新增高层次人才80人、总数近700人,其中新增文科杰出教授2位,新增“青拔”20人、并列全国高校第2,新增海外“优青”27人,“校园遇见名家大师”的几率大幅提高。
三是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年到校科研总经费突破35亿元,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过620项,牵头获准科技部重大重点项目26项。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再创新高,其中面上项目列全国高校第1。获批首批国家综合医学中心创建单位,牵头建设四川天府锦城实验室、全国首个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等重要创新平台。大力推动实施“创新2035”五大先导计划,尤其是医工结合取得重要进展,获批国家发改委产教融合(医工结合)“挂帅”高校,学校自主研发的重组蛋白新冠疫苗成为全国高校首个获批紧急使用的疫苗,研发设计的打火机式核酸检测仪以科研应用方式进行小批量临床试用。在人文社科方面,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汉语大字典》修订在我校正式启动,国内规模最大的儒学文献《儒藏》全部出版,聚焦考古科学前沿问题的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正式成立。
四是高质量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进展。与成都市合作共建的三大项目进展顺利,新工科大楼和大型综合博物馆竣工验收,前沿医学中心主体结构全面封顶。市校合作共建的未来医学城、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极端条件下材料与器件综合研究装置等进展顺利。与眉山市共建的四川大学眉山校区正式开工。同时,与华为共建了数学和化学材料联合实验室、黄大年茶思屋,与东方电气集团、核动力院等单位共建了联合创新研究院。
五是对外交流合作有序推进。与国外一流高校及研究机构签订合作协议27个,成立了中俄数学中心—成都基地,举办了第五届“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论坛,中英高校医学联盟筹建工作顺利推进。克服疫情影响,举办了第十届“国际课程周”,来自25个国家的120余位专家开设了线上线下课程近130门。
六是为师生服务办实事成效显著。学校持续改善师生员工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完成老旧学生宿舍改造4500余间、惠及学生近2万人,江安游泳馆、先进材料科研大楼等30余万平方米建设项目基本完工,华西学生公寓、望江博士公寓、华西游泳馆等20余万平方米建设项目正在全面加快推进。此外,望江校医院升级改造、中心村绿地景观打造等全面完成,困难师生职工帮扶和离退休老同志关心关爱力度持续加大,师生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七是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有力有序。过去三年尤其是去年以来,面对起伏延宕的新冠疫情,学校始终坚持防疫情不松懈、抓发展不动摇,各条战线、各个单位坚守一线、连续作战,全校师生勠力同心、迎难而上,有力应对多轮疫情冲击,科学精准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因时因势优化防控措施,切实保障了师生健康和校园平安。特别是在疫情最吃紧的时候,学校稳慎推进学生居家学习,全力做好医疗救治和疫苗接种工作,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和青年突击队冲锋在前、奉献在先,在党旗指引下打赢了疫情防控校园保卫战。
八是学校党的建设持续加强。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认真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执行。修订了学校基层单位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实施办法及基层党建考核办法,校内27个基层党委(总支)完成换届选举。切实落实校园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校园持续安全稳定。推动学校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制定《四川大学纪检监察机构改革方案》,持续深化中央巡视整改,不断巩固和扩大巡视整改成果,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持续向好。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回顾过去三年尤其是刚刚走过的2022年,极不平凡、很是不易,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团结奋斗和共同努力下,我们最大程度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在有限的时间里超常付出,在不确定性中集中精力抓好发展的事情,将每个人的一小步汇聚成学校跨越发展的一大步,一些体现办学质量的结构性指标有了重要变化,一些制约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正在化解,全面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各位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全校师生员工和离退休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成绩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回顾过去三年,我们之所以能够战胜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之所以能够保持持续向上向好的势头和局面,其关键就在于我们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个根本保证,坚持党建与事业融合发展;在于我们始终牢牢抓住提升核心竞争力这条工作主线,强化有组织的行为;在于我们始终大力弘扬追求一流、追求卓越的精神,坚持发展是最硬的道理、发展是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最好抓手。这些经验和启示,我们要长期坚持和不断丰富发展,并将融入到一脉相承的川大精神之中,汇聚成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建设的强大动力。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国内第一方阵高校相比,目前我们最大的差距和压力还是核心竞争力不够强,最显性的问题和堵点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领军人才数量不足,尤其是活跃在学术前沿的战略科学家相对匮乏;二是高峰学科数量偏少,一流的代表性成果不够多,本质上还是解决重大问题和原创知识的能力不强;三是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有的工作标准不够高、视野不够开阔的问题仍需从根本上加以解决。面对这些差距和不足,我们要拿出攻坚克难的勇气、动真碰硬的决心,对标国内外一流大学,以更大的力度推动学校向更高质量发展。
二、2023年重点工作部署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党的二十大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特别是明确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和高水平人才聚集地作用,努力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当前,学校高质量内涵发展已经起势,正在从跟跑向并跑、甚至局部领跑转变,正在从“大而不强”向“大中有强”转变,正处在蓬勃向上、爬坡登峰的关键阶段,正是需要持续用力、一鼓作气之时,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国家对一流大学建设的更高要求,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和科研范式的深刻变革,四川大学作为一所始终追求卓越的大学,如何登高望远、创新引领,如何抢占先机、行稳致远,是我们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品位必须跨越的时代关口。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站在推动二十大精神落地落实的高度,立足自身实力和地位的角度,结合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更加突出特色和优势,更加聚焦高峰学科建设,更加强调高质量发展,正在研究制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一流学科建设为龙头 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建设的决定》,我们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充分发挥一流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以一流学科培养高质量学生、引育高层次人才、促进高水平科研,以一流服务保障体系支撑“双一流”建设,通过推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研创新的有机结合,全面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在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具体来讲,就是按照“全面提升整体实力、持续壮大优势学科、全力打造高峰学科”的原则,推动学科内涵发展和交叉融合,加快构建一流学科体系,带动学校综合实力稳定在国内高校第一方阵,核心竞争力保持全国高校前列,一批学科率先迈入世界一流,服务“四个面向”能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学校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之年。当前,国内疫情走缓趋稳,发展形势催人奋进,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再谋新篇,以新面貌展现新气象,以新姿态开创新局面,以新作为奋进新征程。做好今年学校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线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学校第九次党代会、“十四五”规划和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既定目标,更加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高质量推进学校党的建设和“双一流”建设。具体来讲,我们要在全面推进落实即将出台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一流学科建设为龙头 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建设的决定》的同时,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持续推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举办干部专题培训,制定实施推进二十大精神“三进”工作方案,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领航计划,分层分类抓好干部师生理论武装。进一步加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华文化研究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等平台建设,强化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阐释,产出一批高质量理论研究成果。
二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构建“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工作新格局,健全完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深入落实学校《新时代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实施跨学科融合培养、个性化优材培养、多元化合作培养、系统化管理服务的全方位教育改革。加快推进强基计划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关键领域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创新2035”先导计划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等“四大专项”。加大力度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强化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导师、培养单位和学位委员会三级责任制,严格学生全过程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严格博士生导师上岗选聘和严把毕业论文关等,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深入推进“就业深造—招生改革—人才培养”多元一体联动机制改革,持续优化“大类招生—大类培养”,进一步提升生源质量和培养水平。特别是要力争在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取得好成绩。
三是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核心战略,做大做强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继续大力实施学校“双百人才计划”,优化申报条件和评审标准,在持续做大人才数量的同时,全面做强人才质量,尤其要在培养和引进战略科学家、行业领军人才和名家大师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全力做好两院院士增选工作,争取有新的突破。统筹组织好各类人才申报推荐工作,进一步提升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率和获准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学校学科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各类政策平台,通过全球青年论坛、海外人才推介会等,面向全球有组织、有计划地内培外引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才俊。持续加强教师思政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选树表彰先进典型,完善落实师德考核制度,坚持高线引领与坚守底线并重。同时,进一步加大激励和约束力度,强化院系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主体责任。
四是坚持“四个面向”,不断提高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质量水平。用好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以评促建,不断优化调整学科结构,坚持文优、理进、工改、医强的思路,努力构建一流学科体系。着力加强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以“信息+、医学+”为牵引,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医工结合,召开医工结合推进大会,要让医工结合成为学校一张新名片。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推动实施物质结构透明计划、未来医学港湾计划、天地一体与生态演化计划、信息软件与底层算法计划、文明互鉴与全球治理研究计划等“创新2035”五大先导计划,按照PI制模式加快实施优先启动的15个重点项目,做有组织、集中力量的大科研,着力解决大科学问题和核心技术攻关。以国家级科研机构重组和建设为契机,做好全国重点实验室、碳中和集成攻关大平台等重要基地平台建设工作,组建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同时,持续加强一流文科建设,加大对文科国家级基地平台和科研培育基地支持力度,以考古科学中心建设为牵引打造学科交叉创新示范区,加快推进《中华续道藏》编纂、《汉语大字典》修订、《甲骨文字典》修订等重大文化工程,高质量打造川大学派和服务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端智库。
五是加大力度深化校地合作,高质量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成都市共同推动更高质量的市校合作,加快推进博物馆群一期开馆运营和新工科大楼竣工交付使用,加大力度推进市校合作新三大项目建设。着力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着力在新能源材料、大型工业软件、高原生态、川藏铁路建设、重大自然灾害防治等方面产生重要创新成果,助力成都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持续推进与核动力院、华为、东方电气、TCL等行业骨干企业和大院大所的产学研深度合作,着力增强校地企协同创新能力。统筹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支持筹建国家职业病医学中心,加快推进华西厦门医院(研究院)、华西乐城医院(研究院)投入运营,打造一流华西品牌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六是加强高端国际交流合作,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根据疫情形势新变化,尽快有序恢复校际国际交流项目,进一步扩大和提升“大川视界”海外访学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加大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力度,大力引进国外高水平大学专家学者来校访问交流和开展科研工作,主动出击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加快推进中英高校医学联盟筹建,通过建设联合实验室、创办高质量学术期刊等,支持师生更多参与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
七是持续提升学校治理水平,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坚持统筹学校疫情防控和改革发展,继续做好以“保健康、防重症”为重点的疫情防控工作,进一步健全安全防控体系,切实维护师生健康和校园安全稳定。持续改善学生住宿生活条件,全面完成老旧学生宿舍改造,加快推进望江博士公寓、华西学生公寓、江安南区学生宿舍等在建项目建设,全力推进江安南区学生食堂等拟建项目开工。加快推进眉山校区建设,确保前沿医学中心研究极大楼、华西游泳馆、灾后重建学院二期等项目顺利交付使用。加快推进师生普遍关心的校医院诊疗水平提高、校园交通整治、重点区域和老旧家属区环境优化、校园楼宇标识规范管理、家属区自主增设电梯、困难师生帮扶等工作,努力提升师生获得感和幸福感。
八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高水平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健全党对学校全面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扎实推进院系党组织换届选举,深入开展基层党建示范创建。着力加强一流领导班子建设,分级分类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提升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能力。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各类风险分析研判,守牢校内意识形态阵地。全面推动学校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健全学校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压实校院两级纪检组织监督责任。持续深化中央巡视整改,制订学校第九届党委巡视工作规划并启动首轮常规巡视,不断巩固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奋进“十四五”,加快“双一流”,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让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加集中精力办好川大发展的事情,团结奋进、勇毅前行,努力走好学校高质量发展之路,奋力谱写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川大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