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篇高水平论文在Cell、Nature、《中国社会科学》等顶级期刊接连发表,各学科新学年都取得新的研究进展与成果。
华西口腔陈俊宇副教授联合国外团队在Cell发文,在骨损伤修复研究方向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我校华西口腔医学院(华西口腔医院)陈俊宇副教授与英国牛津大学Anjali Kusumbe课题组合作,在淋巴循环系统功能性调控骨炎性损伤修复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以共同第一作者在Cell上在线发表最新研究成果“Lymphatic vessels in bone support regeneration after injury”,华西口腔医学院(华西口腔医院)2019级博士丁张帆参与了此项研究。
该研究开发了新型组织透明化技术,能够实现器官水平的硬组织三维成像,首次全面揭示了淋巴循坏系统在正常骨组织中的存在。此外,本研究还进一步发现于放射等炎性损伤模式下,骨组织中淋巴系统大幅度增生,淋巴内皮细胞可通过旁分泌CXCL12生长因子以正向调控Myh11+间充质细胞,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和损伤部位的骨质再生,阐释了淋巴循环系统对骨再生的正向调控作用及其参与骨损伤修复的机制,揭示了淋巴管不仅存在于骨组织中,而且在骨和骨髓再生中发挥作用,以探索淋巴系统在骨炎性损伤类疾病(如骨关节炎、放射性骨损伤等)中的调控功能,对于骨和循环系统疾病的新治疗方法的开发具有重要启示。
化学学院余达刚教授团队在Nature发文,在电解池调控二氧化碳参与的氮杂芳烃区域选择性羧基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我校化学学院余达刚教授课题组与美国康奈尔大学林松课题组合作的科研成果,以“Electrochemical reactor dictates site selectivity in N-heteroarene carboxylations”为题发表于Nature,该研究实现了电解池调控CO2参与的氮杂芳烃区域选择性羧基化。四川大学系该论文第一完成单位,我校化学学院余达刚教授和美国康奈尔大学林松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我校化学学院2022届博士孙国权、康奈尔大学余鹏博士和张文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973项目、四川省科技厅、四川大学(理科“从0到1”原创研究青苗计划)和北京分子科学中心的经费支持。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王晓燕老师、化学学院化学专业实验室综合训练平台李静老师和邓冬艳老师对该研究提供了测试帮助。
杰出教授、历史文化学院霍巍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文 阐释三星堆考古与中国古史传承体系
近日,我校杰出教授、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霍巍教授重要学术成果《三星堆考古与中国古史传承体系》在《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1期发表。霍巍教授在文中指出,三星堆考古打破了沉寂多年的中国上古史研究中对于古史传承体系的讨论,一是对古史记载的古蜀及其传承体系显示出对应性的考古信息,二是对探讨古蜀与中原文化的关系也提供了新的线索。古蜀虽然远离中原,却在其古史传说当中保留了大量与中原文化交流、交往的历史痕迹,其中一些“史实素地”可能来自中原,也有一些更具神话色彩的传说则可能来自古蜀自身。将三星堆文化在内的四川上古时代一并纳入这个传承体系加以考察,不难看出文献中的古蜀世系传承体系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之间交往、交流和交融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关系,也和考古信息之间互有联系。三星堆考古还与《山海经》等古籍所载有关巴、蜀、楚的古代文化特征有所关联,从不同的文化来源上为考察三星堆文明的形成过程提供了可与文献互证、互补的新视角。
霍巍教授,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教育部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家级教学名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汉唐考古、美术考古、西藏考古、中外文化交流等。长年从事边疆考古、汉唐考古、西南地区(含西藏)为中心的田野考古与综合研究,具有丰富的田野考古经验及综合研究能力。先后出版有《青藏高原考古研究》《考古发现与西藏文明史·第一卷:史前时代》《吐蕃时代:考古新发现及其研究》《西藏西部佛教文明》《西藏古代墓葬制度史》等学术专著,并2次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在中外权威及核心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一、二、三等奖项共计1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