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物质基础

来源: 2023年03月28日 作者:经济学院 贺立龙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党的二十大做出的重要经济工作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努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是经济之本、发展之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深刻把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大意义、基本内涵和实施路径。

1.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第一,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固有内涵。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经济基础的现代化,在生产力意义上落实为产业体系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没有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无法实现物质富足、精神富有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第二,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共同富裕的物质根基。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只有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要吸取一些西方国家“脱实向虚”教训,不断壮大实体经济,通过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

第三,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现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四,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发展内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首先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较大,亟需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经济持续回升实体支撑。

一是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构建新的增长引擎。2022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高于制造业增加值增速4.4个百分点,注入强劲增长动能。

二是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和运行好转。中国制造业规模占全球30%,但核心零部件、元器件等与发达国家有差距。顺应产业发展大势,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从而确保供给质量,畅通市场流通,释放需求潜力,带动国民经济好转。如,2022年上海得益于完备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展现强大韧性,全年增长实现V型反转。

三是协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科技、产业、金融、生态共生,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其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为中西部省份提供了“后发赶超”机会。如2022年江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1%,高于全国3.5个百分点;锂电、光伏、新能源整车制造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增长104.3%,拉动规上工业增长4.4个百分点,江西以4.7%的增速位居全国第一。

2.正确认识和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与特征

科学理解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应从“现代化”、“体系化” 、“中国特色”三个维度进行全面把握。从“现代化”看,相比传统工业主导的传统产业形态,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随社会经济现代化进程而内生演进,能够适应并支撑现代社会与人类文明发展的现代产业形态,具有现代科技驱动、现代基建支撑、现代工业主导、现代农业与服务业耦合联动的本质特征。从“体系化”看,相比某一个(类)产业,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由各纵向环节(链条)、横向类型(领域)、结构层次(因素)、发展路径(动力)、实现时空(行为)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呈现系统性、演进性、开放性,应从规模、结构、绩效、质量全方位把握其内涵。从“中国式”或“中国特色”看,相比西方产业现代化及现代产业体系,中国式产业现代化及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及其成效在实体经济与物质文明层面(领域)的全面体现。中国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应服务于新发展格局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目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体现中国“制治”结合优势。

全面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成。围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农业强国的目标,现代化产业体系包含以下构成:一是现代化工业体系。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增长引擎。二是战略性资源与新型能源体系。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三是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和流通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四是现代农业体系。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五是数字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六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

深刻认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特征。现代化产业体系既有全球现代产业发展的一般特征,又有中国特色。其一,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规定性。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须满足现代化的物质文明规定和物质富足要求,同时须与其他领域和层面的现代化任务实现有机统一、耦合互促。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人类产业文明的新形态。其二,以高质量发展为本、新发展理念为魂。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根基,应以创新为动力、协调为内点、绿色为形态、开放为路径、共享为目的,保持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其三,在双循环互促中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是静态封闭的产业孤岛,而是循环开放的产业生态,应基于扩大内需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增强产业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产业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保持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其四,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完整部门体系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动能。中国农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建立了世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总量和结构性支撑。其五,既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又体现中国制度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是主观设想或人为设计,不能停留于口号或理念,而是具有物质生产性质的、遵循现代化演进规律的产业形态,其发展有内在规律性,但也离不开主观能动性。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应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中国“制治结合”优势。

3. 尊重发展规律,优化政策实施,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正确认识和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规律。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既遵循全球现代产业发展一般规律,又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现代化的特殊规律。从一般规律看,现代化产业体系演进呈现为数智经济引领的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其中产业形态加速从产业工业化到产业数字化,产业价值运动加速从产业价值链到产业价值网,产业成长加速从产业周期化到超产业周期,产业生产加速从生产函数化到创新指数化,产业组织加速从产业模块化到产业生态化。从特殊规律看,在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主动权背景下,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呈现新兴大国后发跨越、弯道超车的“并联式、叠加化”产业现代化的规律性,独立自主大国寻求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的产业现代化的规律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国情下具有多重目标与条件约束的产业现代化的规律性,社会主义国家发挥制度优越性和治理优势推动产业现代化的规律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的新认识,是“三大规律”在经济与产业现代化领域的自觉运用。

以“一体两翼三轮”为目标和动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明确方向和动能。“一体”是指“现代产业体系”,即通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服务业现代化,全面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农业强国。“两翼”涵盖城乡区域协调和供求循环畅通,即一方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城乡区域布局;另一方面通过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成效与运行效率。“三轮”包括制度之轮、科技之轮和思想之轮,即通过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制度动能和市场活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科技动能和人才支撑;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着眼解决产业体系现代化面临的实际问题,不断得到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指导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践。

内在激励与宏观治理融合,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尊重市场规律,优化政策实施,加快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现代化产业体系成长有内在规律可循,应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其一,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弘扬企业家精神,“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为产业现代化提供主体动力和创新活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其二,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发挥超大市场规模优势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支撑作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需求侧管理,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资源”良性循环,释放供给升级和需求扩张对产业现代化的内在驱动力。另一方面,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离不开制度环境、要素保障和宏观治理。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制度根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集聚全球产业创新资源,催生现代产业生态。畅通创新资源供应链循环及其产业化通道,全面实现产业体系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夯实现代产业根基。优化有利于现代化产业体系成长运行的宏观治理及政策体系。宏观治理是产业目标与政策的集成协同,应健全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的产业治理体系,为国家和地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运行,提供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政策和机制保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