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学院扎实开展主题教育

来源: 2023年06月06日 作者:刘姝雯 杨晓芸

编者按:3月27日-4月21日,学校召开五次学科建设推进会,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内涵式发展,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会后,各学院以正在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以学科建设系列推进会为新起点,全面加快一流学科建设。现编发部分文科学院主要负责人关于扎实开展主题教育、积极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感悟,以此碰撞出智慧、交流促发展,为全面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贡献力量。

经济学院院长蒋永穆表示,学院将紧紧把握主题教育的目标要求,聚焦学科建设系列推进会精神,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多措并举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贡献力量。一是优化学科布局,强化学科交叉与融合。学科布局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学院将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着力优化学科布局,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要明确学科方向,突出重点领域,发挥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引领作用。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内涵式发展,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体系的复合型人才。二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育一流人才。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学院将以培养一流人才为首要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以卓越学术为引领的科教协同育人新路径,构建以高水平科研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加强课程思政和教材建设,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支持教师主编或参编“马工程”或其他国家级规划教材。强化培养全过程监控与质量保证,加强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三是全面优化师资结构,加强师资队伍与平台建设。师资队伍是学科建设的突破口,学院将推动实施“人才引进提质”“人才培养提能”“科研平台提级”三大计划。要着力引进水平高、潜力大的优秀青年人才。要开拓更多元的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切实提高人才的资源获取能力和成果产出能力。要统筹资源配置,强化绩效考核,切实推进现有省级科研平台建设,力争建成教育部级或国家级科研基地。四是持续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科研成果质量与产出。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推动力,学院将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推进有组织的科研,努力形成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要推动论文成果取得新突破,设立专项科研基金、完善成果奖励机制。要推动项目成果取得新突破,持续加强项目指导、论证等工作,提高国家级项目的成功率。要大力支持跨学科协同创新,支持教师与相关学科领域学者开展合作研究,产出一批高质量的协同创新成果。五是深化国内外合作交流,提升学科声誉。合作与交流是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的关键,学院将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发力。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学府的合作,共同主办高端的全国性或国际学术会议。要邀请国外知名学者来校开展短期教学和研究工作,提高师生国际视野。要支持师生赴国外交流学习,鼓励其参加国际性、全国性学术活动,在重要问题和重要平台上发出川大声音,提升学科声誉。六是加强社会服务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社会服务是高校的重要职责之一,学院将坚持践行高等教育“四个服务”时代使命,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区位优势。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瞄准乡村振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等主题,充分发挥中办直报点、智库平台等渠道作用,及时撰写和报送资政报告,力争更多的资政成果获得采纳。要助力地方经济建设,继续加强智库平台建设,鼓励教师承担地方政府委托的项目或担任决策咨询专家,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外国语学院院长王欣表示,学院认真学习学科建设系列推进会精神,结合学院实际,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外语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一是重点建设西方文论与英美文学研究、现代语言学理论与翻译研究、区域与国别研究三大学科优势方向。抓住教育部新版学科目录新增翻译一级学科的契机,积极申请增加翻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院将以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为抓手,带动、辐射和影响其他学科方向相互支撑、协同发展,提升一流学科建设质量。同时,努力开辟学科发展新领域和新赛道,主动寻求学科发展新动能及新优势。二是大力促进与国家战略需求相关的特色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面对学科结构优化的需求,学院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在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紧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贯彻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持续推动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内涵发展,积极推进“英语+世界史”“英语+法学”等学科统筹联动、协同并进的新格局,重点打造符合国家重大需求、具有川大特色、体现学科发展趋势的交叉学科,不断提升学院的教育质量和水平。三是积极培养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型外语类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外国语大学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深化中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大批外语人才”。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将依托学校“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全球传播”这一“双一流”学科群,以学校“创新2035”五大先导计划中的“文明互鉴与全球治理研究计划”为指导,积极培养具备跨文化能力、全球胜任力的新型外语类人才,满足中华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外语人才的强烈需求,为促进改革开放、人文交流、全球治理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学院将进一步强化思想引领,主动担当作为,团结凝聚广大师生的智慧和力量,努力开创一流外国语学院建设新局面,把外国语言文学、翻译学建设成为致力于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一流外语类学科。

艺术学院院长何宇表示,学院以正在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加强理论学习,让全院教师充分认识学科建设对于学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全面提升学院实力。学院要以艺术学为核心,以设计学和艺术创作为支撑,围绕艺术学四大板块,深化艺术互鉴与交流,建构原创性的中国艺术三大体系,以基础理论研究带动创作,以实践促进理论成果转化,同时构建一流大学美育课程体系,担当社会美育文化责任。在具体举措上,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优质生源数据库和一对一咨询服务,提升优质生源比例和深造率。打造本科与研究生名师教学团队,重点孵化国家级精品课程、规划教材和标志性一流课程,打造研究性艺术理论人才。建立跨学科项目制产教融合实验课程、校企联合实践课程和主题性艺术创作实践课程,孵化竞赛成果。培育高质量美育教师队伍,打造一流美育课程、教材与展演。二是建设高质量人才队伍。通过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加强与海外著名高校的合作,对标引进海外高端人才与有潜力的中青年人才。打造名师领衔的教学与研究团队,加强人才梯队建设。继续举办国际国内青年学术论坛,汇聚资源,吸纳人才。三是开展有组织的科研。立足科研申报等周期性工作,实施“孵化—论证—立项”科研申报机制,以“科研绩效考核机制”与“标志性成果奖励机制”双引擎为抓手,孵化标志性成果,发挥学科平台、全国专家与教学名师资源优势,以老带新,精准培育,提升青年教师研究水平和成果质量。四是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声誉。在现有的与海外高校开展的课程、科研与学位合作基础上,加快推进与米兰理工等多所欧洲高水平大学本硕连读项目的落实。持续推动“艺术研究新视野”与“视见无界——艺术与科技融合”两个学术品牌的建设,继续举办抗战时期艺术、宗教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技融合等高水平国际论坛,推进三本学术刊物、一套学者文库和一套名家作品集的建设,继续举办中日韩设计工作坊、中俄视觉艺术大赛、UIP艺术交流营以及国际展演等。 商学院院长邓富民表示,学院扎实开展主题教育,贯彻落实学校学科建设系列会议精神,牢牢抓住师资队伍这一学科建设中的关键要素,扎实推进学院学科内涵发展。学院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学院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学院拥有各类高层次人才65人次。为更进一步高质量建设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两个一级学科,早日将其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川大风格的高峰学科,学院多措并举深入实施人才强院战略,育引结合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一是要聚焦学院特色优势学科领域,充分利用国家、地方和学校人才引进政策及学院特色科研平台,实施“高端引智”计划、领军人才培育计划,主动延揽、精准招纳高层次人才。二是要持续实施“系级组织‘五个1’推荐计划”,举办全球青年学者论坛,实施海外引才行动,加大海内外优秀人才引进力度。三是要持续加大专职科研队伍建设,健全评价考核机制,激发科研动力。开展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培训,持续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四是要分层分类建立师资人才数据库,做好各层次人才申报的统筹协调和精准辅导。升级人才服务保障,针对高层次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基础人才提供专业化服务。学院将坚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抓手,以核心竞争力提升为主线,以管理服务为重要支撑,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锚定一流学科建设目标,扎实推进学科内涵发展。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管理人才,创造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高质量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力争在2035年建成“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川大特色、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学科。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李栓久表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将以正在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以学校学科建设系列推进会为新起点,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依托现有基础与优势,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不断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共产党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其当代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四个学科方向建设,着力开展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要按照“六要”标准实施高水平师资队伍跃升计划。健全组织机构,统筹师德师风建设各项工作;建立高端人才资源库,进一步完善“一人一策”顶尖人才引进办法;对富有潜力的中青年学者“一对一”沟通,积极延揽优秀人才;充分发挥特聘教授、资深教授作用,精准分析师资结构和研究志趣,分层分批有序推进,不断实现人才队伍梯队成长和释放集群效应。二是要按照“八个相统一”实施新时代思政课程改革增“金”计划。用党的二十大精神铸魂育人,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各门思政课;依托教育部“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等平台,进一步完善“五备四讲三跨”集体备课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形式创新,促进教学质量整体提升;按照国家一流课程标准,建设思政课标杆课程群;持续推动“晓知议理”微课品牌建设,拓展思政课创新视域。三是要按照“三重三高”目标实施学科科研登峰计划。积极整合本学科与相关学科力量,力争实现国家级科研平台的突破;以“社会主义发展史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基地”等重要科研平台建设为新契机,发挥全局性带动作用,强化有组织的科研,新增一批国家级重大项目、孵化一批高水平成果;积极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为学科发展聚势蓄能。四是要按照“又红又专”的要求实施高水平人才锻造计划。持续完善“拔尖计划2.0”,打造专业“金”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系统设计培养方案,申请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优秀学生进课题制度,让高质量课题研究成为孵化优秀人才的主要路径;建设一批学生实践基地,让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五是要按照“立足四川辐射西部”的定位实施重点马院引领计划。积极参加中宣部等部门组织的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重要读物编写等工作;依托“两中心一基地”做好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强化以“三区三州”为重点的思政工作对口帮扶。初心如磐,征途如虹。面向未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将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目标,努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术高峰建设,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紧密相关学科深度融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一流学科群创新发展,为进一步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巩固提高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贡献力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