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西方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

来源: 2023年07月06日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胡 芳 周胜男

当西方文明与追随西方的国家纷纷滑向困境之时,世界格局“西强东弱”态势依旧但“东升西降”趋势越发明显的后西方时代在人类文明的变革中到来。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中国发展实际对后西方时代的时空定位所做出的有力诠释,是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统一基础上形成的中国方案,是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的现代化,是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积淀的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现代化。可以说,中国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探索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既突破了西式现代化模式所带来的文明困境,又为世界历史发展和人类文明前进提供了走向现代化、开启新文明的中国向度和中国智慧。

“后西方时代已经到来”是诸多学者在东西方文明兴衰之下顺应时代潮流对世界力量对比变化作出的客观判断,是对东西方现代化文明发展差异的新思考。继西方国家与西化的后发国家陷入文明困局,中国既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又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突破西式现代化逻辑桎梏的现代化实践中不断赋予自身以鲜明的中国特色,结出了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大文明协调发展为表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硕果,扬弃并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从资本逻辑走向人本逻辑,坚持走和平现代化道路,打破了“西强东弱”的国际舆论场,展现了社会主义文明的强大生机活力;面对世界性安全威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提出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方案,提供了为人类文明共发展的中国向度。在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的历史背景下,立足后西方时代的时空定位剖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逻辑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注重结合中国的现实发展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心聚力重要作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成功开辟了现代化新路径以重塑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由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的文明新形态建立在严密历史逻辑、科学理论基础与现实实践基石之上。

(一)理论维度: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的继承发展

面对资本主义文明先发展的历史现实,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为投入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中国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理论资源,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结出的文明之果。

马克思恩格斯对五大文明或直接或间接的阐述是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把握人的实践能力,明确了文明产生与发展的动力问题,揭示了物质文明对其他文明的决定性作用,尤其是精神文明作为文明进步的精神成果总和,离不开物质文明的奠基;“政治文明”是马克思唯一明确提出过的文明概念,他还特别提出了无产阶级建立国家政权的主张;马克思恩格斯长期关注生态问题,他们辩证看待“资本的文明作用”、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还把除却人与物的依赖关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理想蓝图,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文明进步规律。

苏联时期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列宁首次实践了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他清醒地认知到,在条件不充分的情况下,必须从发展实际出发,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无产阶级领导的基础上扬弃资本主义文明,确立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文明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道路。斯大林基本继承了列宁的文明思想,并提出以五个计划为单位的经济建设方式,但是他误判了文明进步的程度,认为苏联已经跨过社会主义社会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后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首次在中国实践了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围绕物质、精神、政治、生态等多方面内容展开国家建设工作,提出了多种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如国体、政体与其他基本制度,同时在国家层面对环境保护工作开始加以重视,正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同时开启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进程,使人类文明的发展迈入了新阶段,为其后中国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的指导思想、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明确的基本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既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也推动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建设框架。邓小平提出物质与精神双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并明确中国共产党是两个文明共发展同进步的领导核心,特别是推动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创造性实践,初步提出了“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等有关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容,加强了环境保护立法工作,中国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新阶段;江泽民进一步提出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文明建设框架,特别是面对20世纪末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中国实际提出可持续发展观;胡锦涛则强调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发展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发展框架。

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习近平总书记敏锐把握生态文明的战略意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框架进一步完善为五个文明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式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建设道路,结出了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大文明协调发展为表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硕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

(二)历史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植根于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实践中所创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民本、和合、大同等文化基因的延续,是达致人与自然、人与人乃至人与社会和谐的至境。其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文化基因的延续。“和合”理念集中体现于人与自然的融洽关系。中华民族向来重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孔子认为人乃“万物之灵”,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老庄强调“道法自然”、“回归自然”,其中都蕴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中国站在为全人类负责的高度,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华优秀传统思想付诸生态文明建设,在尊重自然、回归自然的绿色发展中去寻求人与自然的有机共生。其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文化基因的延续。“民本”理念集中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封建时期人与人的关系更多体现为统治者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从“以民情视天命”、“民为邦本”到民贵君亲、舟水之喻再到张载的横渠四句,中华民族的民本核心一以贯之。中国则冲破了古代“民本”理念为统治者阶级利益服务的囹圄,结合自身实际超越性地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真正实现从君到民,从为权到为民。其三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文化基因的延续。大同世界的展望是人与社会的关系放大到国家层面的彰显。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既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展望,又有“万邦和谐,万国咸宁”、“计利当计天下利”的共同价值追求。“大同社会”既是古代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也是现下臻至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现实指向,中国将天下大同的理念发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其四还继承发展了“仁爱”、“正义”、“诚信”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因,以宝贵的精神品格凝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崇高的价值追求新方向。

(三)实践维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有力回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中所创造的,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建设的未来指向。其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14亿人口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同于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上、贫富走向两极分化的西式现代化,社会主义要求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统一。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拥有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于2020年底在现行标准下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将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还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减贫目标。其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14亿人口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西方国家与追随西方的国家都出现了双文明发展失衡的困境,不同的是,前者是在物质充实的基础上引发了消费主义、价值虚无等精神危机,而后者则是物质文明尚未发展充分的情况下受西方国家长期的意识形态渗透,难以建设自身精神文明,甚至丧失了原有的民族文化与精神。面对中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发展定位,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双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抵御消极价值文化的冲击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其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14亿人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在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中与自然发生关系,但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无节制,人将自己视为自然的征服者,无限掠夺开发自然,导致资源的无限浪费和生态的严重破坏,突出的事件包括日本水俣病事件等。特别是为修复自身生态,西方国家在先发展之后将生态压力转移到后发国家身上。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中国的环境保护从无到有,从无法走向有法,从立法走向执法,一步一个脚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并向世界做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承诺。其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14亿人口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相较于资本主义文明殖民与剥削其他国家、民族的现代化过程,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始终坚持对内谋发展,对外促和平,取得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等成就,也没有主动发起过一次战争或冲突,致力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坚持、捍卫、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文明新样态,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依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筑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过去奋斗特别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奠基下,后西方时代成为人类文明变革的历史主题,中国以现代化新道路发展出文明新形态,在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基础上,将继续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同时发展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展现了社会主义文明的强大生机活力,提供了人类文明共发展的中国向度。

(一)展现社会主义文明的强大生机活力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绝不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的翻版,是在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扬弃基础上产生的,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否定和改造。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历史”日益形成的今天,多种多样的文明类型“遍地开花”,人类已然成为“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共同改造“饥饿、灾荒、战争”的野蛮威胁成为人类文明面临的重大课题。然而资本主义内在矛盾不可克服,西式现代化道路充满掠夺、战争和苦难。率先走上现代化之路的西方资本主义强国利用经济的优势和武力的强权打造出大欺小、强凌弱、富欺贫的不平等国际关系,对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大力推动和平演变战略,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输出,在短短几百年的时间里就推动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和贯穿着“崛起必然争霸、落后就要挨打”的丛林法则的国际秩序形成;滥用先进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打造出上下分明、收益差距悬殊的不平等国际分工体系和产业链,世界贫困问题难以根本解决;把自身的发展建立在损害他国利益、不利他国发展的基础之上,将掠夺暴行美化为“侵略有功、殖民有利”论。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依然受到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的威胁,文明之间的冲突尤为激烈。相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的无限贪婪与财富的极端集中,中国从效仿到创新,从全盘西化到合理扬弃,始终坚持以人民幸福为“国之大者”,从资本逻辑走向人本逻辑,在公有制基础上朝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进发;相比于资本主义文明充斥着血与火的原始积累和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中国始终坚持和合共生、共建共享的交往理念,致力于构建正义公平、互利互惠的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坚持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致力于在解决中国问题时解决世界问题,在解决世界问题时解决中国问题;相比于以维护政治霸权和经济特权、“话语统治”、“话语垄断”为表征的西方话语霸权,中国面对依旧“西强东弱”的国际舆论场多次发出反对霸权主义、支持合作共赢的强音,树立起有担当的大国形象。

(二)提供人类文明共发展的中国向度

在世界历史愈发多元化、开放化、信息化的演进中,后西方时代下和平与发展的大势不变但不确定因素增多,除军事、政治等传统安全威胁之外,当今世界还面临人口、环境、资源、安全、卫生、贫困等多方面非传统安全威胁,“人类何去何从?”已成为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无法跨越的时代之问。而中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中国向度。首先,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近代至今,中国历经180余年走过的路既不同于美国资本强权的现代化道路,也不同于苏联的国家强权的现代化道路,也不同于拉美依附型道路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独立自主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向世界说明了一个道理: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可以说,我们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宣告了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其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命题。中国将“开放、包容、共享、发展”等理念深入融入“为世界谋大同”的努力之中,尊重并承认世界各国、各文明之间文化的差异与多样性,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也为愈加多元化的人类文明提供了互尊互重、共建共享的发展方向。最后,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理想社会指向,和谐、互惠、互利、平等的社会既不存在人与人的关系的野蛮,更也不存在人与物的关系的野蛮。人类要在文明变革演进的过程中辩证否定人与自然关系的野蛮,突破人与人关系的束缚,超越人与物关系的“锁链”,坚定朝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前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