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一直奔跑吧,川大人张烈!

来源: 2023年10月10日 作者:迟欣怡 袁月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的张烈,在专属于他的人生马拉松里已经习惯了奔跑。四川大学百佳学生、综合成绩排名前10%、西南高校马拉松联赛第三名、半程马拉松平均配速3′40″、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

从小村子里一路追逐梦想来到川大,再从川大跑向更加辽阔多彩的世界。他说:“我想去做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事。”

去往更广阔的天地

张烈出生在四川的一个贫困县里,面对多病的父亲,需要拉扯三个孩子的母亲,他很早就能理解家庭的不易。

自己上下学,课业之余帮母亲干农活、烧菜做饭,是张烈一天的常态。他说:“我想尽力减轻一些母亲的负担。”

“小时候就想着好好学习,才有机会走出大山”,面对生活的辛苦,张烈只能更加努力地学习。

父亲在张烈四年级时因病去世,悲痛之余,他更加坚定了依靠知识改变命运的决心,同时也埋下了对医学感兴趣的种子。

为了节省时间,他开始跑步上下学,每天两三公里的距离,风霜雨雪,从不间断。

努力不会被辜负,张烈的成绩几乎没有掉出过前三。从村子里的小学考到县城初中,再考到市里的高中,一步一步,向外面走。

“刚进高中时和市里的学生有差距,但是认真分析自己的短板,有意识地去补齐自己的短板后,还是很快赶上来了。”回忆起自己的学习过往时,张烈说道,“我想去一个更好的城市,念一个更好的大学。”

他也靠自己的努力,实践着对自己的承诺,走向了更广阔丰富的天地。

做真正有价值的事

张烈来到四川大学并不是偶然。作为一个四川人,他对华西一直都十分向往,童年父亲生病的过往更加坚定了他来到四川大学学习的决心。

被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录取后,张烈怀揣着巨大的期待入学了。

但在入学后,他却经历了一段迷茫的时期。药学需要大量的基础知识积累、跨学科的思维素养、长时间的实验经验。除了专业课外,张烈还要将大把时间花在基础课的学习上,要学习生物、化学、医学甚至是统计相关的知识上。

大二下学期,张烈参加了华西药学院第五届药学宣传周药学前沿讲座,讲座邀请了华西药学院张志荣教授对靶向药物与释药系统研究进行专题分享。

在讲座上,张烈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药物研究成果转换落地后,如何有效地解决疾病,感受到前沿药物对人类健康的益处。

“张老师的研究特别有现实意义,我也想去做一些真正能够帮助到病人的事情。”听完讲座后,张烈内心大为触动。

两个月后,张烈参加了学院组织的生药学野外实践,切身地感受药学人的责任。

“老师带我们认了很多传统中药,告诉我们过去直接使用天然药材常伴随着副作用,影响疾病治疗。但在药学人的努力下,通过提取有效物质,构建合适的递药系统,在降低天然药物毒副作用的同时还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他说,“我们要追随前辈的脚步去学习,最终承担起我们这一代药学人的责任。”

大三时,药学专业的课程更加深入。张烈渐渐发现自己在大一大二的努力并没有白费,曾经的基础专业课都潜移默化地为他的深入学习打好了基础。

在确定了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解决了自己的内心迷茫后,张烈在药学的道路上更加努力地前行。

四川大学百佳学生、四川大学自强之星、全国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全国总决赛银奖......每一项成绩,都见证着付出的汗水。

大三在药剂学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张烈对课程讲授的“靶向药物递送系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联系担任课程教师的黄园教授,在黄园教授的引领下,加入了靶向药物与释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习。

保研季,张烈坚定地选择了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黄园教授的课题组继续深造,研究方向为靶向药物系统的构建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一路向前、奔跑

今年3月,张烈又完成了一次半程马拉松。

随着距离的推移,张烈的双腿越来越重。“要不要放弃?”他问自己,“再坚持一下吧!”。最终他用了1小时17分跑完了20公里,平均配速3′40″,同时获得了“中国田径协会29以下年龄段大众精英级选手”的称号。

从跑两步就喘,到半程马拉松平均配速相当于国家二级运动员,张烈已经坚持长跑14年了。对他来说,跑步已经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学校离家有两三公里,我就想着要不跑步去吧。不仅能节约时间学习,还能锻炼身体。”

寒来暑往,岁月更迭,张烈已经习惯了在跑道上挥洒汗水。来到川大后,张烈加入了四川大学田径队阳光组,有了更专业的指导和训练场地,也遇到了很多志趣相同的伙伴。他和队友们一起,获得了2022年高校百英里接力赛成都站团体冠军、2023年成都高校跑协联盟接力赛团体冠军等荣誉。

“跑步的时候,是一天中少有的独处时间,能够静心思考,还能强身健体。”在华西坝上,你总是能找到张烈跑步的身影。

九月,张烈将继续在川大攻读研究生,参与靶向给药系统方向的研究,向着“做真正有价值的事”的目标更进一步。

在独属于自己的跑道上,张烈一路向前,不断靠近和自己约定好的光明未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