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于马克思哲学观,深刻把握“六个必须坚持”

来源: 2023年12月05日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兵

党的二十大报告用“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概括和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这一思想始终的立场观点方法,它表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在指导和引领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的具体理论上达到了高度的自信和自觉,而且在看待和处理人和世界关系的基本态度和方式的“哲学理念”上,也就是在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层面也达成了高度的自信和自觉。立足于马克思哲学观加以审视,有利于深刻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实现了哲学思想的伟大变革,他把“从天国降到人间”专注于“解释世界”的抽象玄妙的哲学,变成了“从人间升到天国”,以“改变世界”为己任的“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并在相关论述中阐述了其哲学观的基本内涵。

第一,哲学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马克思说:“哲学家的成长并不像雨后的春笋,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马克思的理论先驱黑格尔曾深刻地指出:“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这样,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马克思进一步赋予这个思想以更为深刻的内涵:哲学家不仅是“自己的时代的产物”,还是“自己的人民的产物”,哲学不过是在哲学家“思维着的头脑”中对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所达成的思想自觉,并以系统化的理论形式表达出来。哲学就是时代的口号、人民的心声。

第二,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所谓“时代精神”,在马克思看来,就是“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它往往以“时代的迫切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是最关切现实问题的,因为“问题”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在马克思看来,“时代的迫切问题”与人民的心声是内在统一的,哲学就是“时代的迫切问题”和人民的心声在本质和规律层面上的体现。

第三,哲学是“世界的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马克思认为:“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它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已成为世界的哲学,而世界也成为哲学的世界”。马克思还把哲学和无产阶级的关系看成是“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头脑”和“心脏”的关系,强调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第四,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马克思认为:“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人类历史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结果的概括。”他把他的哲学称之为新唯物主义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它“不应当在某种特殊的科学的科学中,而应当在各种现实的科学中得到证实和表现出来。”

可见,马克思哲学观具有 “人民性”“时代性”“实践性”“开放性”的鲜明特征。

立足于马克思哲学观,不难看到,“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在理论内容上继承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而且在哲学理念和表现形式上秉持了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实质。

第一,“六个必须坚持”彰显了鲜明的“人民性”。习近平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把“人民至上”和“胸怀天下”提升为“六个必须坚持”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对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和价值理想的坚守,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理论创新的深层根据和发展方向。“人民至上”和“胸怀天下”既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本质内涵和必然要求,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基于自身的历史地位、时代方位、使命宗旨和实践要求看待和处理人和世界关系的基本态度和方式。

第二,“六个必须坚持”展现了厚重的“时代性”。习近平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将“自信自立”“守正创新”凝练为“六个必须坚持”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同时,又彰显了百年大党基于自身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所确立的历史自信和理论自信。中国共产党的“自信自立”“守正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作为观念上的自觉,“自信自立”“守正创新”是以中国共产党在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的成功探索为基础的,它深刻地承载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论原理和“实践第一”的认识论原理,它表明中国共产党逐步从自身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找到了全部实践和理论的“存在论”根据,确立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基本原则和路径,夯实了“四个自信”的哲学思想根基。

第三,“六个必须坚持”凸显了强烈的“实践性”。习近平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将“问题导向”“系统观念”概括为“六个必须坚持”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理论本性,同时,又凸显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作为“实践智慧”的理论品格。回答并指导解决时代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无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还是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在回答和指导解决重大时代课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系统观念是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具体体现,也是毛泽东“矛盾分析方法”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丰富和发展。作为把握时代精神和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关键,作为中国共产党成功探索和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问题导向”“系统观念”理应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第四,“六个必须坚持”体现了博大的“开放性”。恩格斯指出:“现代唯物主义……这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不应当在某种特殊的科学的科学中,而应当在各种现实的科学中得到证实和表现出来。”这一思想与马克思关于“哲学世界化”和“世界哲学化”的思想是高度一致的。正像马克思哲学存在于他的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空想社会主义批判中一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党的百年奋斗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特别是新时代10年伟大成就和伟大变革的哲学概括,是贯穿在以“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始终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内在于这一科学理论体系之中的底层逻辑。可以坚信,“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立场观点方法,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而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