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贵州大学举行。我校学生团队表现优异,荣获主体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三等奖2项,“揭榜挂帅”专项赛特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红色专项活动奖项5项,“黑科技”专项赛奖项2项,累计荣获国赛奖项19项,再度蝉联“优胜杯”。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从1989年开展至今,每两年举办一届,在广大高校乃至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本届“挑战杯”竞赛由贵州大学承办,聚焦科技强国战略部署,提升育人实效,搭建了“1+1+2”赛事整体架构,吸引到全国2000多所高校、40余万作品、250多万学生参赛。
为组织好本届“挑战杯”竞赛的备赛工作,学校提前谋划、精心准备,于2022年12月启动校级选拔赛事,全校共提交参赛作品1106件,参赛学生达6124人,指导教师达1355人,参赛师生人数和提交作品数量均创历史新高。
备赛期间,学校高度重视,开展项目培训推进会20余场。作为竞赛组织实施单位,校团委积极协调校内外各方力量和资源,紧密联系各有关部门和学院,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组织动员、深化过程指导、注重工作复盘”等工作举措,促进“挑战杯”竞赛工作落实。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本届“挑战杯”竞赛由贵州大学承办,聚焦科技强国战略部署,提升育人实效,搭建了“1+1+2”赛事整体架构,吸引到全国2000多所高校、40余万作品、250多万学生参赛。
我校历来高度重视“挑战杯”系列竞赛,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双一流”建设目标,依托校内学生学术科技节组织校赛选拔,并对项目进行跟踪培育、孵化,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在校内营造了浓厚的学术科技创新氛围,引导和激励广大学子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积极参与科研实践,励志投身科创报国。十八届“大挑”已落下帷幕,川大学子将在科创之路上继续奔跑,书写好不负青春、不负时代的答卷!
特等奖获奖团队项目介绍:
“了不起”的中国字:数字“形”“韵”共振汉字文明新丝路——基于24国汉字教育与文化传播实证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字与中华文化传播工作的重要指示,本项目聚焦汉字文化教育与推广问题,从听众和讲述者两端开展调研。在听众端,针对24国留学生回收问卷3000余份;在讲述者端,面向国际中文教师、专家学者、教育管理部门和文化部门领导四类对象进行百余小时的深度访谈。项目归纳出形韵掌握,文化认知,传播路径三大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助力汉字文化传播海外。
报送单位: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赛感悟:“大挑”开赛以来,校赛、省赛、国赛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同的历练,团队的同学们各司其职。当我们代表川大站上国赛的领奖台,看到项目名字打出的那一刻,我们感受到了“挑战杯”的真正意义所在——无挑战,不青春!
航空发动机叶片超声/电磁耦合强化技术
航空发动机叶片在复杂工况下易发生疲劳失效,导致停机甚至造成严重航空事故。针对这一行业痛点,航空发动机叶片疲劳性能强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团队提出的超声/电磁耦合强化技术及成套强化工艺具有精准识别、精准强化和均匀调控的显著优点,通过超声强化装备对叶片的疲劳失效薄弱区域进行精准强化,然后利用电磁调控使叶片整体残余应力场均匀分布并修复微观缺陷,有效解决了主流叶片强化技术存在的能耗高、强化效率低和难适配复杂曲面等技术难题,为国产航空发动机制造工艺提供新思路。
报送单位:机械工程学院
参赛感悟:在近一年的“挑战杯”参赛历程中,我们经历了数不清的挫折和失败,也学到了许多行业经验与知识。能取得现在的成绩离不开三位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以及校团委的大力支持,我们会继续在这个领域深耕,将技术做深,将成果做大,希望能为航空事业贡献绵薄力量。
以干扰素基因搜索为示范,构建基于量子技术的BLAST加速算法
团队针对传统方法无法改善经典BLAST算法的时间复杂度、通用线路化简方法化简基于量子计算的BLAST算法的量子线路的时间开销大以及如何方便的映射量子线路的问题,提供了基于量子技术的BLAST加速方案。团队基于量子技术的量子基因序列比对方法改进了经典BLAST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基于真值表的量子线路化简方法降低了化简量子基因序列比对方法对应量子线路的时间开销,以及基于神经布局训练的映射模型提供了一种简易的线路映射方法。
报送单位:计算机学院
参赛感悟:参与挑战杯,对我们的团队来说,无疑是一段充满启示和挑战的旅程。这次比赛不仅提升了我们的专业技能,也极大的扩展了我们的视野。这笔宝贵的财富和经验,将不断激励我们秉持科学探索的精神,在科研的道路上前行,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现状、瓶颈及对策研究
项目选取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与政府作为研究主题,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调查研究。基于研究结果,项目提出以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为核心的“一三四”长效化就业胜任力培育体系,强调就业胜任力培育常态化,就业困难群体识别精准化、分阶段就业帮扶体系化、健康就业观铸造推广化,对精品就业胜任力培育活动进行整合,并依托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开展了落地实践,为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坚实保障,为促进就业工作时代转型和内涵式发展提供现实支撑。
报送单位:水利水电学院
参赛感悟:“挑战杯”一直是我青春的主线,从第十七届的志愿者到第十八届的参赛者,见证一批又一批青年科创人才奔赴“挑战杯”的舞台,仿佛见证着国家科技创新的未来。感谢“挑战杯”,让我收获了宝贵的团队精神,让我坚定了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的信念,让我坚信强国之路正在青年脚下!